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体有细绒毛。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.28倍,背面隆起,表面较光滑,有成堆细颗粒及颗粒脊:额区有2堆不明显的细颗粒;前胃区各具1颗粒脊,脊上有几枚颗粒;中胃区具1弧形颗粒脊,但中间断开;后胃区具1条较短的脊;心区前面有2堆颗粒,心区后面中央有1堆不明显的颗粒。前鳃区的颗粒脊明显,近中鳃区有2条短颗粒脊。额分4齿,大小相近,中齿较侧齿突出。前侧缘具5枚大齿,每大齿之间插入1小齿,第2—第4齿内侧具一些颗粒,末齿小而锐。后侧缘弯曲并向内收敛,其内侧十分低洼。后缘平直。
第3颚足长节长大于宽,外末角钝圆,突出不明显:座节中部具1纵沟。外肢粗壮。螯足粗壮,座节内末缘具1刺。长节外缘具2锐刺,内缘具5—6个弯刺。掌瘦长,长约为宽的3.5倍,表面有一些纵行颗粒脊及鳞片状颗粒,内外末角各具1锐刺,在基部与腕节交接处有1锐刺。可动指长约等于掌。两指表面也有纵行颗粒脊,内缘有宽的钝齿,几个小齿间有1个较大的齿。
前2对步足长节边缘有细颗粒,前缘具1列短毛,后缘在基部有些长软毛。前3对指节边缘有短软毛,掌节仅在前缘有毛。末对步足呈桨状;长节后缘末端有1锐刺,掌宽扁,指呈卵圆形。
雄性腹部三角形,分为5节(第3—第5节愈合),基部有2条横行光滑锐脊。尾节呈长三角形。雌性腹部呈宽三角形,第1、第2节各有1条同样的锐脊。
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,颈部纤细而弯曲,末端细而尖;后侧面有数列小刺,后侧面除小刺外,有些较大的刺,或多或少排列成行。
第3颚足长节长大于宽,外末角钝圆,突出不明显:座节中部具1纵沟。外肢粗壮。螯足粗壮,座节内末缘具1刺。长节外缘具2锐刺,内缘具5—6个弯刺。掌瘦长,长约为宽的3.5倍,表面有一些纵行颗粒脊及鳞片状颗粒,内外末角各具1锐刺,在基部与腕节交接处有1锐刺。可动指长约等于掌。两指表面也有纵行颗粒脊,内缘有宽的钝齿,几个小齿间有1个较大的齿。
前2对步足长节边缘有细颗粒,前缘具1列短毛,后缘在基部有些长软毛。前3对指节边缘有短软毛,掌节仅在前缘有毛。末对步足呈桨状;长节后缘末端有1锐刺,掌宽扁,指呈卵圆形。
雄性腹部三角形,分为5节(第3—第5节愈合),基部有2条横行光滑锐脊。尾节呈长三角形。雌性腹部呈宽三角形,第1、第2节各有1条同样的锐脊。
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,颈部纤细而弯曲,末端细而尖;后侧面有数列小刺,后侧面除小刺外,有些较大的刺,或多或少排列成行。
大小
标本测量 头胸甲长/mm 头胸甲宽/mm
♂ 21.0 26.5
♂ 16.0 20.5
♀ 14.9 19.1
♀ 16.0 20.0
♂ 21.0 26.5
♂ 16.0 20.5
♀ 14.9 19.1
♀ 16.0 20.0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l♂,东海(30°50′N,123°45′E),水深55 nl,底质细砂,1975.X.8;1♀,东海(28°00′N,122°00′E),水深50 m,底质软泥,1959.I.12;2♂♂2♀♀,东海(28°30′—30°00′N,122°00′—123°30′E),水深54—85 m,底质砂质泥,1959.Ⅳ.12;1♀,东海(30°00′N,123°30′E),水深63 m,底质砂质泥,1959.X.25;2♀♀,东海(28°00′—30°15′N,122°30′E),水深23—79 m,底质软泥或砂泥,1959.Ⅻ.5—9;1♂,福建长乐塘屿,1984. Ⅷ.14;3♂♂l♀,福建平潭东庠,1984.Ⅷ.28;1♀,南海(20°00′N,113°00′E),水深128 m,底质砂,1959.X.20;1♂(幼),南海(20°00qq,106°45′E),水深31 m,底质砂质泥,1959.Ⅻ.6;1♀(幼),南海(20°00′N,106°30′E),水深31 m,底质砂质泥,1959.Ⅻ.6;1♀,南海(19°00′N,108°30′E),水深83 m,底质粗砂,1960.Ⅲ.12;10♂♂5♀♀,南海(18°15′N,108°30′E),水深54 m,底质泥、粗砂壳,1960.v 16;2♂♂4♀♀,南海(18°15′N,108°45′E)水深38 m,底质粗砂,贝壳,1960.V 16;1♀,南沙群岛(3°44′N,111°45′E),水深46 m,底质泥质砂,1989.V 13。模式标本产地 新加坡。